不良网站举报中心官网,广州哪家做网站好,wordpress路径,企业建站源代码导读 潘魏增#xff0c;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系#xff0c;2008年加入早期饭否团队。美团第一位前端工程师#xff0c;现在是X项目组终端研发部的负责人。处女座#xff0c;INTJ#xff0c;喜欢Linux和Vim#xff0c;崇尚开源#xff0c;相信开源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 导读 潘魏增200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电子系2008年加入早期饭否团队。美团第一位前端工程师现在是X项目组终端研发部的负责人。处女座INTJ喜欢Linux和Vim崇尚开源相信开源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从饭否到美团潘魏增用十年的技术生涯诠释了“长期有耐心”这句话的含义。在他看来长期有耐心其实也是延迟满足感。对从事的行业来讲我们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十年后才有回报的生意往往都是大买卖。对个人来讲不要把职位、职级这些虚的东西看得过重关键看我们自己在其中承担什么角色看我们自己的能力是否还有成长的空间。 本文系美团技术学院美美对潘魏增的采访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从电子工程转到计算机 1. 为什么大学读的是电子系但是毕业后却选择了互联网行业 潘魏增高中时对物理比较感兴趣学校有一个逸夫图书馆里面有大量关于物理的课外读物其中有一本杂志叫《无线电》特别令我着迷。只需要少量元器件就可以实现超远距离无线单向通信收音机简直太神奇了。于是我就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以后要成为一名电子工程领域的科学家所以选择了南开大学的电子系。 但是上大学之后突然发现电子系的课程大部分都是以数学、物理相关的基础理论为主动手创造的机会很少特别枯燥。一次偶然的机会想在电脑上搭建一个HTTP服务器给各地的高中同学访问因为不太懂然后就去学校的BBS请教。当搭建成功的一刹那我突然感觉到一种“触电”一样的兴奋感相隔万里的人竟然可以看到我写的网页内容太不可思议了。于是我就开始经常泡BBS学习到后来我就成为了能够回答别人问题的人再后来我就成为了南开BBS上WebDevelop版和Linux版的版主。 大学时互联网逐渐从第一次泡沫中复苏。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讲互联网革命的书书中那些早期设想的有关互联网的预言都逐渐在一一实现。我深受作者的鼓舞不过我觉得互联网革命还尚在早期未来还将获得更加蓬勃的发展我应该在行业萌芽的时候加入到这场浪潮当中去。怎么加入我不可能去「赤手空拳」地创业毕竟还要吃饭于是去互联网公司工作就成了我最佳的实际选择。当时在我们系去互联网公司工作其实是一个非常另类的、不被人理解的选择因为绝大部分同学都去做了跟电路或者芯片等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很喜欢。 今天回头看我呆过的团队做了很多改变世界的事整个互联网行业也大大地改变了世界的原貌信息更透明、公开社会更加平等。科技革命总是短期被高估长期被忽视。十多年前我还用笔给同学写信在图书馆翻查资料出门带纸质地图……站回当时看现在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可以通过微信实现实时互动通过知乎、维基百科和搜索引擎查阅无穷无尽的信息出门有高德地图而且现在出门还几乎不用带现金。 2. 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凤凰网在凤凰网自己收获了哪些 潘魏增读大学时比较喜欢看凤凰卫视的节目而凤凰网是凤凰卫视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凤凰的节目内容在当时来讲是媒体界的一股清流这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做的媒体我希望能和这些人一起工作。而且凤凰网也是最早设立前端岗位的公司之一这和我的职业方向非常匹配。当我收到Offer的时候就立即过来报道了甚至薪水给多少我都没问。 在凤凰网时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是两点 第一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加入公司后不久老板就给机会负责整个网站的重构。迁移新闻系统工作量巨大连续加班两个多月后看到自己开发的作品每天有千千万万的网友在使用非常有成就感。凤凰网是我职业的起点一直心存感激。 第二学到做事做人的一些方法。在大学里认为技术人总是特立独行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必须依赖团队协作。做事要认真做人要简单。在凤凰两年我做过很多次前端技术和用户体验相关的培训同事们都乐于跟我请教包括跟编辑、设计、销售等部门关系也特别好很欣慰。 在饭否的那些日子 3. 因为什么原因加入的饭否有什么故事 潘魏增从大学开始就喜欢自己在网上写点文章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2008年初穆荣均美团联合创始人在网上看到我写推荐饭否的博客然后写邮件邀请我出来喝咖啡。我们喝了几次咖啡有一次还在五道口的办公室见了兴哥美团创始人王兴。没过多久就收到了饭否的工作邀请这也是我工作之后第一次正式收到其他团队的邀请有点“奇遇”的感觉。 我认真考虑了一段时间然后也咨询了几个师哥和朋友大家都认为饭否是非常靠谱的团队于是我就下决心过来了。 4. 在饭否几年中主要负责哪些工作当时你对整个团队的感觉是什么 潘魏增在饭否时期我在团队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前端开发偶尔客串后端、运维、设计师、讲师以及客服。 刚加入这个团队的时候第一印象是感觉这个团队特别酷。第一次开会工程师直接用Firebug在投影仪上修改代码直接浏览器上看效果然后和大家一起现场讨论。平时的各种文档都是在Google Docs上一起协作完成在同一份文档上经常看到几个光标来回游走修改现在感觉都还很科技、梦幻。 其次团队每一个成员都很优秀。例如有工程师把PHP手册读到烂熟于心了解这门语言的方方面面版本升级也只是看看手册的Diff。 最重要的一点感觉大家都很拼。我到入职之后才知道我们一周要上6天班工作时间是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经常会忙到凌晨上班也不用打卡全靠自觉和相互监督。 5. 加入饭否时也正值青春年少有什么梦想吗当时有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这些问题吗 潘魏增青春总是有很多冲动嘛一心想要去改变世界。在饭否我们的梦想就是让信息更公开社会更平等让信息流动更快。 职业规划方面想得真的不太多。当时的想法就是想往前端技术专家的方向努力一下能对行业产生一些价值个人能有一些影响力就很知足了。 6. 从饭否到美团这些年为什么没有考虑过换一个环境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坚持下来 潘魏增在饭否被关闭之后的那半年里突然没那么忙了。坦白讲那段时间确实有考虑过是否要换个环境所以说闲并不是什么好事容易滋生各种想法笑。我有几个师哥和朋友知道我的事情之后也给我介绍过几个工作最后都被我婉拒了。在饭否呆过之后对团队的要求突然变高了很多开始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在美团的日子工作更是超级忙就压根没空去想过这个事情。 我很享受在公司工作的时光喜欢现在的工作。其实好的工作不需要坚持。 在创业团队头两年闷头写代码技术每天都有进步开心。之后开始建团队、Coach团队从个人贡献者到团队贡献者公司给我机会从零开始学管理从一张白纸开始慢慢明白一些道理开心。 然后团队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管理能力迭代更新我培养过很多个技术Leader更开心。 其实开心的工作基本不需要谈“坚持”它会给你持续的、正向的激励。不好的工作才需要咬牙坚持而坚持错误是一件机会成本很高的事情。 工程师眼中的美团 7. 在你眼中我们美团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有哪些特质让你印象深刻 潘魏增印象最深的也是最喜欢的特质就是我们美团是一家学习型组织。公司创始人都非常善于去学习、思考和总结并身体力行去分享、去鼓励大家这么做。 比如兴哥我觉得他的学习面特别广。记得有一次聚会兴哥聊天时说到各地的方言还帮忙给大家各自的方言做归类聊到兴致起来还拿出一本厚厚的语言书证明他说的都有理有据。后来还有一次兴哥给大家送了一本关于地缘结构的书他说不错推荐大家看。我看完之后确实对世界格局有了新的认识对我帮助很大。 兴哥能从学习中受益我觉得很多人应该也是如此。学城美团内部知识库和互联网大学有大量内部学习的资料有大牛的分享有行业的判断有方法论我自己也从上面学到了不少真东西大家可以利用一些这些资源。 8. 千团大战后美团又做了电影票猫眼已经独立、外卖业务现在布局了酒旅、出行和大零售业务作为其中的一员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潘魏增最大的感触就是每天都像在“打仗”。我们美团进入的领域一部分并不是最新的领域另外一部分可能相对较新同时有很多人也都看到了这个机会。表面上美团像是和其他公司在争夺其实不然实际上大家都在竞赛看谁能给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提供更好的产品。听说有些公司专门针对美团建立了“抗美办公室”我觉得他们的思路很奇怪还在用“零和游戏”的思维在做事情。 前些天王慧文也分享了自己对这方面的看法美团就是一种“尝试”的心态在做事我们最终是希望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价值。美团的价值观第一条也是“以客户为中心”。 因为竞争是全方位的有时候看到其他公司写的“黑稿”里面尽是一些没有逻辑的猜测和诬陷。这个时候我们反而更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想把我们自己的产品做的更好。 当然这么多年也经历了美团的很多从零到一的业务有时候会感觉会比较煎熬有时候也会很亢奋就像坐过山车有时候嗨到顶峰有时候也会感觉跌到谷底但尖叫总是持续不断的。在美团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十年技术生涯 9. 对绝大多数青年来说大学毕业后应该是人生最好的十年这十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怎么理解王兴说的“长期有耐心”这句话 潘魏增十年的收获有很多不过我感觉都是人生体验的东西到这个时间点到了这个岁数每个人总会零零散散收获一些东西包括物质层面的还有精神层面的。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更了解了自己找到一些和自己更好相处的方式。 十年前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现在大概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在哪里。 十年前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现在尽管依然不是那么清楚但已经相对更清晰一些还需要迭代。 长期有耐心我的理解就是延迟满足感。 对从事的行业来讲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做个不是那么恰当的比喻每天计较得失的大部分都难成气候十年后才有回报的生意往往都是大买卖。对个人而言不要太早着急“变现”拿得多往往不如拿得稳也不要把职位、职级这些虚的东西看得过重。关键看自己在其中承担什么角色看自己的能力是否还有成长的空间。10. 这十年有没有对自己影响特别大的人 潘魏增十年间我有幸认识了很多非常优秀的人。有老板有同事也有人生路上的师哥、朋友等对我影响都很大感谢得到了他们的教诲和帮助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坦白讲我自己受穆荣均的影响比较深。我在公司里最早接触的人就是他也是因为他我被吸引加入了早期的饭否。他认为应该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即使遇到阻力也要不折不挠地推进。 比如技术团队早期要提升并行开发的效率版本管理工具要从SVN迁移到Git这个事情虽然是我主导但事实上是穆荣均在背后鼓励我这么做。 又比如刚开始的美团技术学院有很多BootCamp培训、技术交流和组织上的杂事要做同时会面临业务上的一些压力穆荣均也是很支持我去展开这方面的工作。我相信对早期工程师文化的建设和团队组织的成长都是有帮助的。 11. 这十年对前端技术的认知有哪些改变 潘魏增虽然十年来前端技术层出不穷但我理解的前端是「万变不离其宗」它是为最终用户界面服务的承接用户与远端数据的交互。前端的核心是数据的呈现不管后端给什么数据前端只负责忠实的展示。前端也可能会做服务端的开发也可能会做平台化、工程化的工具但它最根本的目标还是这个不要偏离这个目标去做事情。 其次前端技术不能脱离业务而存在。前端工程师当中有部分同学很Geek有的喜欢研究专深的技术有的喜欢越界做点事情。这些本身也没错但把更多精力去推动业务获得成功是回报更高的事情。如果做技术缺乏业务视角往往是很危险的。 爱健身爱读书爱思考 12. 平时有哪些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潘魏增我基本没有固定的兴趣爱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兴趣点。以前喜欢研究跑鞋、键盘、Hack电纸书现在都“退烧”了。喜欢过跑步、游泳、爬山也都“收山”了。 目前还在坚持的、时间最长的是健身每周定期活动活动身体。我要争取比同龄人体态更好一些头发掉得更少一些笑。 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我开始喜欢旅游。我曾经信奉李敖先生所推崇的“读两万卷书行零里路”但去过一些地方以后才发现“知道”和“看见”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感受。比如在川西路过四姑娘山时山就那么横在我面前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冲击力特别大和图片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还有自从学会开车上路以后也喜欢研究汽车知识和汽车文化。互联网是“比特在两点之间的移动”汽车是“原子在两点间的移动”这些概念都挺有意思的。 13. 读书多吗哪几本对自己影响比较大 潘魏增比较惭愧我读书很慢所以读书并不是很多。豆瓣上标记想读的书永远比读过的书多很多。 我觉得读书有两个乐趣一个是了解自己另外一个是探索世界。内向者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读书和独处时的思考就我来说读书的比重可能更大一些所以读书还会给我带来力量。这里有几个读书心得跟大家分享 一、读好书。好书会改变一些东西例如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甚至对世界的认知而烂书只会浪费时间。找好书有三个渠道豆瓣评分很高的大牛文章总结的好书朋友同事推荐。其中我最认朋友们的推荐他们一般不推荐书一旦推荐都极其靠谱所以可以结交一些爱读书、会读书的朋友。 二、做笔记。写笔记可以概括重点、理清思路对于理解书中的内容有很大帮助。即便不一定会再看一次笔记但做笔记的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加深记忆书中道理也会通过记笔记的形式融入到潜意识当中。这跟抄佛经有点类似不同的是做笔记不要摘抄太多原文那样没有意义应该去总结、抽象读书是为了获得思想而非文字本身。 三、回到初心。要回到自己读书的初衷或乐趣或好奇少一些目的性和功利心。读一本书不要老想它能用来干什么而是多思考它在表达什么。不要期望每本书读了都有用马上就能用的书是菜谱。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本我觉得不错的书。其中《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邓小平时代》和《素书》是大书有些部分晦涩难懂但值得反复咀嚼像好酒越喝越香《请理解我》和《断舍离》是小书实操简单效果立竿见影也许能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14. 对做技术的同学们有哪些建议 潘魏增有几个建议也是我个人的一些成长心得仅供大家参考吧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第一个是打好基础。 毕业刚走进职场的同学一定要打好技术基础。「勿在浮沙筑高台」把地基打扎实才能在上面建成高楼大厦。怎么打地基每个人有自己的方式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看官方手册、标准文档以及阅读源代码。 第二个是提升视野。对于有一定经验和技术基础的工程师建议多走出去看看公司内其他团队是怎么做业界是怎么做的。好的技术往往是因为看得足够多。 第三个是思考本质。“老司机”可以多跳出来想想商业的本质、社会的本质毕竟技术只是这个世界很小的“子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结构远比技术系统更加复杂。我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有这个认识还在慢慢地摸索、学习。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