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手表网站,章丘网站建设哪家好,网站设计的工作内容,长沙专业网站优化定制Buzzfeed自称是社交时代的媒体(The Media of Social Age)#xff0c;而HuffingtonPost是为搜索引擎创作的。我们也曾经读过《 Believe Me, I’m Lying》这样的关于如何通过博客操纵媒体的书。在社交时代#xff0c;资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xff1f;FT 约翰•加普的文章为我…Buzzfeed自称是社交时代的媒体(The Media of Social Age)而HuffingtonPost是为搜索引擎创作的。我们也曾经读过《 Believe Me, I’m Lying》这样的关于如何通过博客操纵媒体的书。在社交时代资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FT 约翰•加普的文章为我们做了一些有趣的分析。 来源mind meters 病毒式推广最终可能会走到尽头。人们可能会厌倦于点击Upworthy的情绪化标题“看看这个6岁孩子为您展示超萌负疚之旅(Watch This 6-Year-Old Give You The Most Adorable Guilt Trip Ever)”。而BuzzFeed的“10大萌照(10 Adorable Photos)”和“40个惊人事实(40 Astonishing Facts)”也可能不再流行。 对此新闻出版商不能做太多指望。BuzzFeed和其它类似网站不但增长十分迅速而且也足够灵活能够改变战术适应观众需求。它们还有可能BuzzFeed那样扩充病毒式内容的内核。它们和拥有新闻部门的电视网一样能够做到集严肃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病毒式推广威胁新闻业生态 记者们有一句座右铭“新闻是某些人不希望你印出来的东西。其他都是广告。”这句话有人说是威廉•兰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说的也有人说是诺斯克利夫勋爵(Lord Northcliffe)说的。如果这话属实那么新闻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2013年增长最快的在线“内容”形式是像传染病一样四处传播的感人视频“一位母亲为帮助孩子不惜以身涉法警察太棒了让人完全没想到(One Mother Did Something Illegal To Help Her Kids, And This Cop Was Totally, Unexpectedly Cool)”、各种有趣清单“麦莉•赛勒斯是2013年最大惊喜的33个理由(33 Reasons Miley Cyrus Was Actually The Best Thing To Happen To 2013)”以及来自BuzzFeed、Upworthy、ViralNova这类网站的诱人点击的标题。 这些内容不是来自新闻网站或搜索引擎而是在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这类社交网络上大行其道。尽管记者们以发掘坏消息和糗事为荣以上故事却常常能引起人的正面情绪——爱、赞赏和敬畏。它们的包装方式就是为了便于与朋友分享然后像病毒一样扩散。 有些做法属于广告——BuzzFeed为一些公司设计了病毒营销方案帮它们从该网站的其他页面中脱颖而出。这一做法中的很大一部分具有广告效果。病毒内容制造商在推销和制作方面花的精力一样多他们就像是广告代理商与报社编辑部的结合体。 这一点令许多记者不安他们抱怨这模糊了新闻编辑和广告制作的界限还抱怨虚假的视频和经过编辑的照片时不时未经验证就成为病毒式的轰动新闻。比如Upworthy网站多次试图拨动读者心弦的做法就激怒了持怀疑态度的编辑们。 2013年12新闻和闲聊网站Gawker的出版商、曾任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的尼克•丹顿(Nick Denton)在BuzzFeed的流量超过他的网站时曾轻蔑地宣称“这些人最终会选择有趣的真相而不是温暖人心的段子。” 然而我禁不住要嘲笑那些新闻出版商的道德义愤了——他们披露的丑闻影响力还赶不上可爱的猫咪视频。只要媒体采购机构和广告商不区分那些用搜索引擎 寻找新闻的顾客和出于娱乐目的而被Facebook的“赞(like)”及推特的“提到(mention)”吸引的顾客所有免费内容都将平等竞争点击 量将决定一切。 现实是Gawker及脱胎于英国小报传统的Mail Online这类网站正面临自食其果的窘境。它们原本以轰动性报道所获点击率来衡量报道的成功程度如今他们却发现其他人发明了比他们更吸引点击量的的 东西尽管快速成长的Mail Online访问人数依然打败了BuzzFeed。 这种策略是由《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共同创始人、BuzzFeed网站创始人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发明的。当初他曾试图在一对跑鞋上印上“血汗工厂(sweatshop)”一词当时他与耐克(Nike)之间的病毒式电子邮件往来经 历令他成为数字化口碑式传播的先锋。 他意识到分享与搜索具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搜索是发现信息的途径而分享则是由情绪推动的。人们会阅读各种各样的材料但多数情况下他们会分享的内容要么是那些引起正面反应比如令人大笑的故事或视频要么是那些产生积极负面反应比如愤怒的内容。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顿商学院(Wharton)两位教授研究了《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的7000篇文章。他们发现悲伤的报道被分享得最少因为悲哀是一种刺激性较低的负面状态。人们更喜欢分享正面报道因为这是一种体现宽容 和提高声誉的方法。在公开场合分享愉快事物能令人们自身显得很善良。 这一点足以令新闻界的老手抓狂其中一位曾说道“病毒式推广生效的原因是一种假惺惺的虔诚”。而随着宽带网速的提升视频内容日益增多也助长了 这一现象。最初只是学术界信息共享手段的互联网如今却主要成了一种娱乐媒介——在这种媒介上一个吸引眼球的视频标题就足以替代所有文字。 不是所有病毒式内容都陈腐而肤浅。和广告营销一样由佩雷蒂首创的这种技术能被运用到所有产品上。根据Quantcast的数据2013年11月 份Upworthy网站吸引了8800万不同用户。该网站就利用这种技术以同性婚姻和消除贫困等自由派的事业来吸引人们观看视频并说服他们捐钱。 Upworthy共同创始人伊莱•帕里泽(Eli Pariser)表示“有关重要话题的内容总是干巴巴的就像是一顿饭里总有不得不咽下的球芽甘蓝。我们的想法是事情为何一定要这样为什么不能把它 弄得好吃一些让人喜欢吃呢” 与此同时BuzzFeed也加大了在新闻领域的动作在十分温情的内容中加入了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深度报告。该网站拥有140名记者在2013年启动了一个英国站点今年还将增加一个新闻调查部门。 病毒式推广最终可能会走到尽头。人们可能会厌倦于点击Upworthy的情绪化标题“看看这个6岁孩子为您展示超萌负疚之旅(Watch This 6-Year-Old Give You The Most Adorable Guilt Trip Ever)”。而BuzzFeed的“10大萌照(10 Adorable Photos)”和“40个惊人事实(40 Astonishing Facts)”也可能不再流行。 对此新闻出版商不能做太多指望。BuzzFeed和其它类似网站不但增长十分迅速而且也足够灵活能够改变战术适应观众需求。它们还有可能BuzzFeed那样扩充病毒式内容的内核。它们和拥有新闻部门的电视网一样能够做到集严肃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归根结底娱乐业务的规模比新闻更大。这一点适用于模拟世界我们没理由认为到了在线世界情况会有所不同。对于新闻出版商来说病毒式推广的教训就是如果要和娱乐争夺眼球那就必输无疑了。 来源http://www.damndigital.com/archives/121170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csn0721/p/357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