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在线生成网站地图源代码,wordpress注册邮箱验证收不到邮件,电子商务网站域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网站如果你是一名IT行业的从业者#xff0c;还没有听说过以上3个词的任何一个#xff0c;抱歉#xff0c;你可以改行了#xff1b;如果你是一名技术人员#xff0c;无论你是程序员#xff0c;测试人员#xff0c;运维工程师还是时髦的DevOps工程师#xff0c;你还没有运行过… 如果你是一名IT行业的从业者还没有听说过以上3个词的任何一个抱歉你可以改行了如果你是一名技术人员无论你是程序员测试人员运维工程师还是时髦的DevOps工程师你还没有运行过docker ps抱歉你也可以转行了。 容器 … 伴随着2013发布的开源项目Docker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速席卷了整个IT行业一瞬间每个人都在谈论容器谈论Docker谈论Kubernetes。但这一切都不是一瞬间的事情 … … 为什么是Docker?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95年那一年我刚刚进入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成为了一名大一的新生。虽然是管理学院但不务正业的自己还是喜欢鼓捣各种电子产品借着高三假期在中关村打工的机会认识了一些“业内人士”也在学校里面帮人攒机赚点外块。 当然赚外快就需要关注各种配件行情所以开始关注各种技术杂志这个时候开始在各种电脑类杂志上开始频繁出现一个词汇就是 Web Service。当时的我还完全看不懂这里面的玄机而容器的发展应该说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在1995年任何一种技术栈所开发出来的软件都是无法很方便和其他技术栈进行通讯的除非使用共享内存文件系统的方式。跨进程访问是一个阻碍技术发展的巨大难题而对这个难题最不满意的其实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因为对于管理者而言一旦购买了某个厂商的某个技术栈的产品那么就必须一直“忠实”的与这个厂商合作下去同时一直使用同样一个技术栈开发后续的扩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用Java开发一个系统注意这只是个例子1995年的Java还仅限于applet的状态你是不可能使用任何其他语言比如C#PHPPython等与这个系统进行集成的。这个状态让企业管理者感到非常不可接受因为他们感觉被绑架了明明市场上有根好的解决方案有便宜的开发人员但仅仅因为技术的限制我就必须和这个厂商合作。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同时1995年互联网开始普及于是科学家们开始研究使用网络通信的方式来解决跨进程访问的问题这样才出现了Web Service这种借助标记语言(XML)来抽象不同技术栈的实现方式统一使用简单的纯文本报文的方式来实现跨进程访问的技术。这种方式从那个时候一直在持续被改进并最终演化成了今天的Rest API的标准。这件事情到2015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障碍了你现在可以使用任何语言在任何系统上和其他语言的系统进行自由高效的通讯。在这个过程中IT系统架构也随之改变从原来只能是一个厂商一个操作系统一个技术栈的烟囱式架构逐渐演变成不同厂商不同技术不同操作系统的网状架构 … … 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集中式到分布式单体到微服务的整个演化过程。 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者终于自由了技术人员也终于自由了大家不再受限于某种单一的技术可以自由的选择适合的组件来“拼装”一个IT系统。这件事情同时也和整个开源运动互相推动。现如今在一个IT系统中引入某种开源组件或者与一个第三方系统进行集成都不再是一个技术问题。大家变得随意自由敏捷起来。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在获取了自由敏捷的同时整个IT架构变得无比复杂开发人员开始组装出高度异构化的系统而运维环境也开始采用更加复杂的分布式x86虚拟化和云来支撑这类异构的系统。 这个时候企业管理者的另外一个大麻烦又来了如何管理这复杂的NxN问题不仅仅技术变得更加复杂人员知识结构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瓶颈。原来的IT运维人员只需要掌握一个技术栈的知识而现在每个服务都使用不同的技术栈运行在不同的硬件或者虚拟化平台上。这个问题也必须解决 于是聪明的技术人又一次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利用容器的方式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Docker通过统一开发人员打包交付代码的方式和统一运维人员运行软件包的方式让开发人员做到“一次构建多次运行”让运维人员做到“配置一次运行任何应用”。 最终Docker以自己特有的逆向思维模式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请参考Docker容器虚拟机和红烧肉 如果你对运维自动化工具有所了解就一定知晓Ansible, Chef, Puppet以及Vagrant等等这些工具。但如果把Docker和这些工具做比较你就会发现他们其实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但使用了2种完全不同的思路。Docker是用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而其他那些工具都使用复杂的办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到这里我想我已经解答了前面2个问题为什么是容器和Docker? 为什么是Kubernetes 这个问题我想从《2018全球DevOps现状调查报告》中针对云计算发展的这张总结来说明云计算所需要具备的五个核心特征恐怕大家都了解。但是即便过去这些年各大企业都在风风火火的建设自己的云计算但其实没有几个企业的所谓云计算具备了这些特征。特别是大多数传统企业所建设的云计算都是打着云计算的幌子继续卖传统数据中心的狗肉。 即便是已经上了公有云的很多企业也仍然按照老的方式在使用先进的云计算平台生生的把公有云用成了库房里面的服务器。 这些问题当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管理文化和传统思维方式的问题。但是抛开这些非技术因素不谈仅仅说技术如果云计算仅仅能够解决IaaS层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确实很难挖掘出真正的价值最后也就是个虚拟化数据中心而已。企业业务真正需要的是PaaS层面的东西但因为上述整个IT行业向异构化发展的趋势一直没有一个真正的通用化的可以被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玩得起来的PaaS出现。具体问题可以看看CloudFoundry的发展现状就知道了。 这个时候恰好Docker出现了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上层对接应用技术栈的问题被完美解决了还需要一个方案能够完美解决对接底层IaaS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对接问题。这个问题也必须被解决。 可以这样说有了编排平台你可以在一个混合的云环境上运行任何你想要运行的应用不用关心技术栈不用关心操作系统不用关心哪朵云也不用关心应用在哪里。你完全可以在Azure上放3个节点在AWS放3个节点另外在家里的破旧服务器也放上3个节点来运行你的集群和应用。 编排平台解决了困扰企业管理者上云最大的担忧就是被厂商绑定被技术绑定被操作系统绑定。特别是传统企业的管理者终于找到了一个成熟的方案可以盘活自己花费巨资建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让自己的“云”成为一朵真的云真正为业务为开发者服务。 Kubernetes就是这样一个技术它满足了企业管理者们这“最后一公里”的诉求。 一句话总结这满满长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 … 其实每次聊起这些话题有一肚子的话可以说。所以这一次我请来了2位国内对容器DockerKubernetes都非常熟悉并且对于云计算解决方案特别是基于微软Azure Stack混合云解决方案非常熟悉的老师来聊一聊关于容器Docker和Kubernetes的话题。话题1: Windows 上的 Linux 容器和私有云里面的Kubernetes是怎样玩的提起Docker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和Windows有什么关系但是Windows上也是可以运行容器的而且是可以同时运行Windows和Linux两种操作系统的容器。是不是觉得很诡异 这一次就请彭爱华网名盆盆老师来为大家刨析一下Windows上支持容器的技术内幕。彭爱华老师自从2014年开始就连任微软最有价值专家并且著有多本Windows技术内幕的权威书籍。这次盆盆老师将为大家现场演示在Windows上同时运行2种容器还将演示在Azure Stack中部署Kubernetes的实例环境。这些内容盆盆老师在刚刚结束的微软技术大会和CloudNative的KubeCon大会上都进行过分享但是因为受限于会场网络环境都只有视频展示这一次我们将可以直接观看盆盆老师操作真实的Azure Stack环境完成Kubernetes的部署。还可以直接提问交流哦想想都过瘾话题2: 企业上K8s的那些不得不跨越的门槛要把Kubernetes真正用起来其实还是有很高的门槛的这些是现在困扰大多数企业开发者的难题。Alan Liu老师在帮助企业落地K8s环境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这次也将给大家实地演示使用全托管的Azure Kubernetes Services环境配合Azure Pipeline流水线并结合开源的Draft工具来完成基于k8s的DevOps流水线搭建和实战。DevOpsLIVE直播预告Windows上的Linux容器和私有云里面的k8s直播时间2018年11月21日周三晚8点分享嘉宾彭爱华微软最有价值专家 MVP多本微软技术图书作者上财商学院客座讲师上海逆向物流协会特邀专家Alan Liu宏富云信息首席架构师微软最有价值专家 MVPStudy4社区组织者别急还有福利20套3节点Kubernetes集群等你来领参与直播的小伙伴将有机会抽取由 devcloudX.com (DevOps实验室) 提供的Kubernetes集群1元试用大礼包。这次我们将在直播现场送出20套3节点Kubernetes集群环境的3天使用权你只需要注册报名直播就可以一键创建出自己的3节点Kubernetes集群环境马上体验这个最火热的技术平台。注册报名二维码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表单完成注册直播链接会在直播开始前通过短信方式发送到您的手机上请确保您的手机号码正确。原文地址: https://devopshub.cn/2018/11/16/why-container-docker-kubernetes/.NET社区新闻深度好文欢迎访问公众号文章汇总 http://www.csharpk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