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网站可以做淘宝推广,北京市城乡建设学校网站,wordpress设置金币,海口广告设计制作公司在上周五看到朋友圈转发包云岗老师就Matlab被禁后在某论坛的发言#xff0c;在阅读的当时就很有感触#xff0c;本想当晚就写点东西#xff0c;不曾想拖到了现在。包老师的梳理的几个点#xff0c;是结合教学和应用来谈的。在IC教育培训方面#xff0c;我对这些观点也深以… 在上周五看到朋友圈转发包云岗老师就Matlab被禁后在某论坛的发言在阅读的当时就很有感触本想当晚就写点东西不曾想拖到了现在。包老师的梳理的几个点是结合教学和应用来谈的。在IC教育培训方面我对这些观点也深以为然。我在过去的几年间虽然一直在高校客座讲授芯片验证的课程但是看到工程技术类的课程与其它理论性的课程依然是割裂的。学生们在选修验证课程之前并不知道这门课程学完以后可以用来做什么也不知道它与数字设计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果说教数字设计、嵌入式等课程在大学里与发表论文的数量没有直接联系那么就更不用说芯片验证课程了。换句话说大学缺这门课的原因是这是一门纯工程应用型的课程数字设计虽然发表论文很艰难但芯片验证发表(被SCI/EI收录)论文就更难了往往能参与的是诸如DVCon这类的工程行业会议。我在这里并不想提IC界的论文派别和工程派别的鄙视链毕竟这种存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这里想表达的是IC界的这两种旗帜鲜明的派别会阻碍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产学融合。谈到产学融合浅一点的层面我们可以做到邀请工程行业的工程师去大学客座授课而且现在也有一些企业把项目搬到大学跟着教授和学生们一起做。同时也有一些大学主动联系企业把学生送到企业岗位上去实习提前适应环境。这些都是在向好的标志。那么产学融合是否可以做到更深一个层面大学的教授可以到企业中任职实际参与项目或者企业中的资深工程师也能够到大学中任教这种在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完成人才流转的现象并不是没有就拿与EE近一点的CS来说这些年AI领域国外大学和企业间人才流动相当频繁而IC领域从以往的故事来看往往是国内大学流向企业容易企业流向大学常常受阻。目前大学的岗位设立越来越多样化思路也是从在从科研到教学两边坐标轴上按照不同的比重设立对应的岗位有既要教研也要教学的岗位也有专注科研的岗位还有属于科研队伍的编外岗位等等但在微电子专业偏向教育的岗位基本没有归根结底还是跟国内大学现行的评价机制不匹配。在最近几年知乎上面经常会调侃一些“天坑”专业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学校的评价体制和某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就业情况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我不反对大学应该是综合培养学生的一个优育平台但是在当今大学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民基础教育配置的情况下我们的思路也需要转变大学的教育不但应该全面也应该着眼解决就业的实际问题。如果一所大学在这方面还不够积极主动那么就应该由这所大学的学生自己想办法了。这一变化实际上也是从学硕和工硕的区别包括这几年呈现扩大化趋势的学博和工博的区别上面可以看到国家的教育成果的政策导向的。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无论在基础科学领域、还是在工程领域都应该输送大量的人才。可问题是不少专业的学生都自学或者接受软件培训去了为什么我们在喊着IC人才输出跟不上这其实就是我同意包老师谈话中的一个观点要做好长久准备不应该把教学当做负担。但凡是IC专业的朋友都认同一个地方IC无论兴衰与否都不能抹平IC岗位要求的起点高。这个起点并不是一开始在认学历而是从受教育的年限、开设IC专业课程的高校专业评价为参考才在招聘时以认学历而为大家所认知。这一限制也反映除了几个问题当前学校的教育尤其是面向大多数步入IC企业工作的同学而言是不够的并不能充当好一个桥梁让他们完成职前教育。而本应该出现在职前工程教育的老师们又大量缺席。目前这个问题暂时依靠参与产学结合教育的支持企业一侧。我在做教育和培训的这几年经常需要对接企业的用人需求继而完善路科的课程在解决企业用人与学员求职之间的岗位需求矛盾时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对于非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即便背景满足(985/211硕士以上)也会引起一些企业的顾虑即我们讲到到行业对用人门槛的老观点。对于转岗的社招人员也是在背景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希望转岗的人员可以快速上岗、快速出活。对于科班的毕业生企业的用人要求在涨薪的情况下也一起提高需要候选人能够有一些相关的项目经历。对这三类候选人企业对他们的期望都可归纳为“摘现成的桃子”而将投入2-3年的培养年轻人成本(至少100万)尽量压缩。这种相比于软件培训短平快的“长线培养周期”对用人企业而言不但需要承担人才培养完就离开的风险也要承担人才上岗后多久能够出活、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风险。从我们目前感受到的IC人才缺口来看这一需求还在持续加大为什么呢因为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几乎每周我都能接到不同企业的用人需求、或者是芯片验证咨询服务需求但我们目前培养的人数一年也就不到500名在全国这么一挥洒也很快都拿到offer了。在对接需求的时候企业也在调整他们的招聘策略毕竟在人才难找的当前能够招到“有潜力、有韧劲、有理论、有项目”的“四有新人”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所以我们在学员入学之前也重点考察他们的学习背景至少要求他们有足够好的简历做到“有潜力”在接下来接近五个月的学习时间中需要他们按时提交作业完成打卡和实验证明他们“有韧劲”通过系统的学习将验证通识、SV核心、UVM进阶掌握好在岗位工作能够“有理论”而在今年春季经过升级以后的V2pro课程在课程容量又增加的40%的情况下提供了虚拟项目最终达到企业最看重的“有项目”的要求。IC用人市场的对接无法单凭路科一家完成改变。在学员求职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多种情况。总体而言对我们教学和培训质量的评价褒奖多过质疑。人才的流动本来就是市场导向的我们作为这一桥梁考虑的永远是学员的“第一个一公里”、“入岗前的一公里”、“入岗后的一公里”、“职业晋级前的一公里”等问题。所以我们才把课程按照阶梯式的形式设置并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以上“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好并且努力做到目前国内最好我们有这个信心。讲到这里也能够解释我们设置V3课程的思路就是解决“职业晋级前的一公里问题”关于V3的课程思路我还会在后期专门来谈目前能够透露给大家的就是集中解决以下这些问题完整的IP级验证流程(从计划到量化、从结构到测试、从回归到分析)。底层验证IP的实现能力。开发自研的测试平台自动化工具完成测试环境的快速构建。测试场景的抽象、翻译、移植下一代验证方法(PSS便携激励)的应用。从模块到系统级的验证环境复用以及测试用例复用。多种验证工具(形式、仿真、语义)的交叉使用。初创团队从零构建项目环境、搭建标准化验证流程的策略和实现。那么V3的目标什么目标就是培养验证负责人。无论是负责3人还是30人我们可以从模块横跨到系统无论是大公司的完整流程融入还是初创公司需要从零构建我们都将给出一整套完整的方法论和实操指南。V2Pro春季班刚刚结束在最后一节答疑课中我又给自己“挖了一个坑”我说——我希望自己能够长久地工作在IC行业中我与路科的同学建立起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对我而言是一种最好的价值体现。如果说《芯片验证漫游指南》一书是我当时在高校授课时为了解决进入这个行业的问题那么V3课程(跳票至2021年春)以及从课程开发扩增出来的下一本书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芯片验证在国内的行业地位。Verifier们需要为自己发声、也应该为自己发声在做到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自己下一步的职业晋级。这些最真实的需求就是源自于我当年的需求。我解决了我记录了我为此设立课程、建立好一个完备的技能模型、等待你们的到来。同时也希望你们日后都能够成为验证的负责人将路科的验证规范体系布道于更多的公司。这就是Matlab这次被禁之后带给我做IC教育的一些启发。这件事告诉我们做教育不但要向前看也要盯着眼下。不仅要教给学员开启职业道路的钥匙还应该服务于他们在职业晋级前的一公里加速。